K8s的理解
一、核心定位:云时代的操作系统
我对 K8s 最根本的理解是:它正在成为数据中心/云环境的“操作系统”。
- 传统操作系统(如 Windows、Linux):管理的是单台计算机的硬件资源(CPU、内存、硬盘、网络),并为应用程序(进程)提供运行环境。
- Kubernetes:管理的是一个集群(由多台计算机组成)的资源,并将这些物理机/虚拟机抽象成一个巨大的“资源池”。它在这个池子上调度和运行的不再是简单的进程,而是容器化了的应用程序。
所以,你可以把 K8s 看作是一个分布式的、面向云原生应用的操作系统。
二、要解决的核心问题:从“动物园”到“牧场”
在 K8s 出现之前,微服务和容器化架构带来了新的挑战:
- 编排混乱:我有成百上千个容器,应该在哪台机器上启动?如何知道它们是否健康?挂了怎么办?如何扩容缩容?
- 网络复杂:容器之间如何发现和通信?如何实现负载均衡?
- 存储管理:有状态应用的数据如何持久化?容器漂移后数据怎么跟走?
- 部署麻烦:如何实现蓝绿部署、金丝雀发布?如何回滚?
这个时期被称为“集装箱革命”后的“编排战争”时期,各种工具(如 Docker Swarm, Mesos, Nomad)就像是一个混乱的“动物园”。
K8s 的诞生(源于 Google 内部系统 Borg 的经验)就是为了系统地解决这些问题,它将混乱的“动物园”管理成了一个井然有序的“牧场”。它的核心能力可以概括为:声明式 API 和控制器模式。
三、核心架构与工作模型:大脑与肢体
K8s 集群主要由控制平面 和工作节点 组成。
控制平面:集群的大脑
- kube-apiserver:整个系统的唯一入口,所有组件都必须通过它来操作集群状态。它是“前台总机”。
- etcd:一个高可用的键值数据库,持久化存储集群的所有状态数据。它是“集群的记忆中心”。
- kube-scheduler:负责调度,决定 Pod 应该在哪个节点上运行。它是“人力资源部”。
- kube-controller-manager:运行着各种控制器,不断检查当前状态是否与期望状态一致,并努力驱使其一致。例如,节点控制器、副本控制器等。它是“自动化的管理团队”。
工作节点:干活的肢体
- kubelet:节点上的“监工”,负责与控制平面通信,管理本节点上 Pod 的生命周期,确保容器健康运行。
- kube-proxy:负责节点上的网络规则,实现 Service 的负载均衡和网络代理。
- 容器运行时:如 containerd 或 CRI-O,负责真正拉取镜像和运行容器。
工作模型的核心:声明式 API 与控制器模式
- 你向
kube-apiserver提交一个 YAML/JSON 文件,声明你期望的应用状态(例如:我要运行 3 个 Nginx 实例)。 etcd记录下这个期望状态。- 各种控制器会持续地“观察”当前状态,并与
etcd中的期望状态进行对比。 - 如果发现不一致(例如,只有一个 Nginx 实例在运行),控制器就会主动采取行动(例如,再创建两个 Pod),直到当前状态与期望状态一致。
- 这个过程是自愈的、自动的。
四、关键对象与抽象:乐高积木
K8s 通过一系列抽象对象来建模应用,这些对象就像乐高积木:
- Pod:最小部署和管理单元。一个 Pod 可以包含一个或多个紧密关联的容器(如主容器和 Sidecar 容器),它们共享网络和存储。这是 K8s 的“原子”。
- Deployment:定义无状态应用。它管理 Pod 的多个副本(Replicas),并提供滚动更新、回滚等强大的部署策略。这是最常用的对象。
- Service:定义一组 Pod 的访问方式。Pod 是“ ephemeral ”的,IP 会变。Service 提供一个稳定的 IP 和 DNS 名称,并作为负载均衡器,将流量分发给后端的健康 Pod。它是“服务的门户”。
- ConfigMap & Secret:将配置信息和敏感数据与容器镜像解耦,实现配置的灵活管理。
- Volume:抽象了各种存储解决方案,为 Pod 提供持久化存储。
- Namespace:在物理集群内部创建多个虚拟集群,实现资源隔离和多租户管理。
- StatefulSet:用于部署有状态应用(如数据库)。它为每个 Pod 提供稳定的标识符、有序的部署和扩缩容,以及稳定的持久化存储。
- Ingress:管理集群外部访问内部服务的入口,通常提供 HTTP/HTTPS 路由、SSL 终止等功能。它是“集群的流量总入口”。
五、核心价值与优势
- 自动化运维:自动化了应用的部署、扩缩容、故障恢复(自愈)、滚动更新等,极大降低了运维成本。
- 声明式配置与不可变基础设施:通过 YAML 文件定义一切,基础设施可版本化、可追溯、可重复。这是 DevOps 和 GitOps 的基石。
- 环境一致性 & 可移植性:实现了“一次编写,随处运行”。无论是在本地开发机、测试环境,还是在公有云、混合云上,应用的行为都是一致的。
- 高可用性与弹性伸缩:轻松实现应用的多副本部署,并能根据 CPU、内存等指标或自定义指标进行自动扩缩容,从容应对流量高峰。
- 丰富的生态系统:拥有一个极其庞大和活跃的社区,提供了大量的工具和扩展(Helm, Operator, Istio等),能解决几乎所有你能想到的问题。
六、挑战与学习曲线
K8s 并非银弹,它也有自己的挑战:
- 复杂性高:概念繁多,架构复杂,学习和运维成本非常高。
- “配置”沉重:YAML 文件可能非常多,管理起来本身就是一门学问。
- 网络与存储:虽然是核心抽象,但其底层实现和理解起来依然有相当的门槛。
总结
在我看来,Kubernetes 不仅仅是一个容器编排工具,它更是一套云原生应用的管理范式。它通过一系列精妙的抽象,将复杂的分布式系统管理问题标准化、自动化和简单化。虽然入门有门槛,但它已经成为现代应用基础设施的事实标准,是任何从事后端开发、运维、架构设计的人员都必须理解和掌握的核心技术。
简单来说,K8s 让你能够像管理一台超级计算机一样,去管理一个由成千上万台机器组成的集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