Flannel VS Calico
Calico 和 Flannel 是 Kubernetes 中最著名和最常见的两种网络插件(CNI),但它们的设计哲学、实现方式和能力有显著区别。
简单来说:
- Flannel 追求的是简单和易用,提供足够的基础网络功能。
- Calico 追求的是性能和功能,提供强大的网络策略和高性能网络。
下面我们从多个维度进行详细对比。
核心对比一览表
| 特性 | Flannel | Calico |
|---|---|---|
| 核心设计哲学 | 简单、最小化 | 高性能、功能丰富 |
| 网络模型 | Overlay 网络 | 纯三层路由(可选 Overlay) |
| 数据平面 | VXLAN(推荐)、Host-gw、UDP | BGP(推荐)、VXLAN、Windows |
| 性能 | 较好(VXLAN有封装开销) | 极高(BGP模式下无封装开销) |
| 网络策略 | 不支持(需安装Cilium等) | 原生支持(强大的网络策略) |
| 安全性 | 基础 | 高级(基于标签的微隔离) |
| 配置与维护 | 非常简单,几乎无需配置 | 相对复杂,功能多配置项也多 |
| 适用场景 | 学习、测试、中小型集群,需求简单 | 生产环境、大型集群、对性能和安全要求高 |
深入剖析
1. 网络模型与工作原理
这是最根本的区别。
Flannel (Overlay Network):
- 工作原理:它在底层物理网络之上再构建一个虚拟的“覆盖网络”。当数据包从一个节点的Pod发送到另一个节点的Pod时,Flannel会将它封装在一个新的网络包中(如VXLAN)。
- 类比:就像在一封普通信件(Pod的原始数据包)外面套了一个标准快递袋(VXLAN封装),快递系统(底层网络)只关心快递袋上的地址(节点IP),不关心里面的内容。到达目标节点后,再拆开快递袋,取出里面的信。
- 优势:对底层网络要求低,只要节点之间IP能通即可,兼容性好。
- 劣势:封装和解封装有额外的CPU开销,并且会增加数据包的大小( overhead),导致性能略有下降。
Calico (Pure Layer 3):
- 工作原理(BGP模式):它不使用封装,而是使用BGP路由协议。每个K8s节点都像一个路由器,它通过BGP协议向集群中的其他节点宣告:“发往这些Pod IP的流量,请送到我这里来”。
- 类比:就像整个数据中心是一个大的邮政系统,每个邮局(节点)都知道去往任何地址(Pod IP)的最短路径,信件(数据包)可以直接投递,无需额外包装。
- 优势:性能高,无封装开销,延迟低,吞吐量高。
- 劣势:要求底层网络必须支持BGP或者支持主机路由(某些云平台或网络设备可能需要特定配置)。
注意:Calico也支持VXLAN模式(通常用于网络策略要求BGP但底层网络不支持的场景),但其最佳性能是在BGP模式下实现的。
2. 网络策略
这是两者功能性的一个巨大分水岭。
Flannel:本身不提供任何网络策略能力。它只负责打通网络,让所有Pod默认可以相互通信。如果你需要实现Pod之间的访问控制(微隔离),你必须额外安装一个网络策略控制器,如 Cilium 或 Calico本身(可以只使用其策略部分,与Flannel叠加使用)。
Calico:原生支持强大的Kubernetes NetworkPolicy。你可以定义基于Pod标签、命名空间、端口、协议甚至DNS名称的精细规则,来控制Pod的入站和出站流量。这对于实现“零信任”安全模型至关重要。
3. 性能
- Calico (BGP模式):由于其纯三层的转发机制,无需封装,数据包是原生IP包,其延迟更低,吞吐量更高,CPU消耗也更少。
- Flannel (VXLAN模式):由于存在VXLAN的封装头(通常50字节 overhead),最大传输单元会变小,封装/解封装操作也需要CPU参与,性能相比Calico BGP模式要低一些。但其 Host-gw 后端模式性能很好,前提是节点在同一个二层网络。
4. 生态系统与高级功能
- Calico:功能非常丰富,远不止基础网络。
- 网络策略:如上所述,非常强大。
- IPAM:灵活的IP地址管理。
- 服务网格集成:与Istio有深度集成,可以实施全局的服务到服务策略。
- Windows支持:对Windows节点有良好的支持。
- 网络诊断工具:提供了
calicoctl等强大的运维工具。
- Flannel:功能相对单一,就是做好网络连通性。它“小而美”,但缺乏高级功能。
如何选择?
选择 Flannel 的情况:
- 新手用户:想要快速搭建一个K8s集群,不想纠结于复杂的网络配置。
- 测试或开发环境:需求简单,只需要Pod能通。
- 中小型集群:对性能和高级网络策略没有硬性要求。
- 底层网络受限:无法配置BGP或主机路由的环境(例如某些公有云基础网络)。
选择 Calico 的情况:
- 生产环境:对稳定性和性能有高要求。
- 大型集群:需要高效的路由和可扩展性。
- 安全要求高:需要实现Pod之间的网络隔离(微隔离)。
- 对网络性能极度敏感:例如AI/ML训练、高频交易等场景。
- 底层网络可控:例如在自建数据中心或云上支持BGP的环境。
总结
| Flannel | Calico | |
|---|---|---|
| 核心价值 | 简单可靠 | 功能强大 |
| 好比买车 | 丰田卡罗拉:皮实、省心、够用 | 宝马/奥迪:性能强劲、功能齐全、操控精准 |
| 一句话总结 | “让我快速把网络打通” | “我要一个高性能、高安全性的生产级网络” |
在现代Kubernetes部署中,尤其是生产环境,Calico因其卓越的性能和原生的安全能力,已经成为更主流和推荐的选择。而Flannel则在那些“只要能通就行”的简单场景中,依然保持着它的价值。